我在臺大修過一堂全英文課「中國思想史」,另外旁聽過一堂全英文課「台灣音樂導論」(內容是這樣,課名我忘了),確實外籍生蠻多的,畢竟都是在國外很少聽到的課程內容。那時候我也覺得,作為國際交流的目的也是蠻好的。
.
但很奇妙的是,上課的老師都會強調「校長很希望我用全英文上課」這件事,然後中國思想史老師講到很多艱深的地方,他自己好像也蠻常有「如果我可以講中文就好了,這邊其實我也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感覺。
.
那時候我只隱約知道,台大是為了將來要推更多全英文課做準備,這些老師好像也都是勉為其難才答應的,畢竟不是用自己的母語,講起來不順之外,能夠講的還是偏淺。作為概論目的的講給外籍生聽那就無所謂,但對於台灣生來講,內容就不免會偏淺,中國思想史就給我這種感覺。(雖然那時候我也有聽沒有懂)
.
我想要推一個政策,最重要的還是目的為何。如果是作為招徠外國學生並為他們創造全英文環境的話,我覺得沒什麼不好。但現在教育部的目的是「創造雙語國家」,我還是覺得這樣就有點本末倒置,因為台灣並沒有足夠的環境支撐這個政策(比如我覺得新加坡、香港、印度等國就有足夠的英文環境開全英文大學)。
.
大學是傳授艱深學識的地方,讓母語基本上是華語的老師和學生用自己都不熟悉的語言來教授艱深知識,教的人就算留學多年,還是會覺得很卡,學生更不用講了,有聽沒有懂的部分一定更多。到時候老師不就還要花更多課後時間,用華語幫學生弭平語言傳遞之間的資訊差距?然後你以為外籍生聽了淺淺的或有點聽不懂的英文授課就會開心嗎?
.
我覺得與其花大把錢在幾間資源很多的大學搞全英文課,還不如花更多精力培育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腦袋好好思考的能力,並且用自己熟悉或想要的語言寫出完整論述(不管是華語、台語、原住民語、客語、英語或任何其他語言都好)。
.
現在面臨的問題,明明是大學生用自己熟悉的華語要寫出一個論述都很困難了(不要說其他學校了,連「頂尖大學」台大的學生都很糟糕哦),怎麼會期待聽了全英文課之後,可以用英文思考、辯論和論述呢?所以我還是覺得這個政策方向只能用完全錯誤來形容,光目的就錯了,做法也是完全錯誤。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位用全英文開「台灣音樂概論」的老師,沒多久就用全台語和全華語同時開了兩堂「全球音樂文化」的通識課,修課學生照樣都爆滿。全英文可以教台灣在地音樂,當然全台語也可以講解全世界的音樂文化,非洲音樂、印尼音樂、中東音樂有什麼不同,華語、英語可以講,台語當然也都可以講。
.
語言真的不是重點,重點是腦袋裡面裝的是什麼思維。有台灣人在美國開口講英語就以為自己是高級美國人歧視黑人和東南亞人,有外國人會好幾種歐洲語言拿好幾個博士,卻來台灣鄉下地方推廣台語或編原住民語字典,這中間的高下水準應該不用再講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