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最近突然掀起的玖壹壹〈歪國人〉歧視事件,其實我比較不在意這首歌到底有沒有歧視,而比較在意這件的媒體展現與觀眾反應造成的後續效應,是否繼續展現了台灣人對於新聞事件理解的冷漠與偏袒,這正好證實了我在上一篇文章〈從玖壹壹〈歪國人〉談台灣人的政治雜訊身體〉中說的話:
「台灣社會的『雜訊』相當多,面對任何事情,總是有各式各樣的看法和觀點,但因為意見無法集中,有時即使有好看法也不會被真正重視,所以最後總是遁入無止盡的新聞雜訊黑洞中。」
不過下面我還是從最源頭的歧視言論爭議開始談起好了,這樣才足以凸顯這件事整體的荒謬根源。
從作者出發的「歧視言論」
其實姜安蓉說的話並沒有什麼問題,這首歌本來就遊走在「歧視」與「自嘲」的邊界上,有時候「歧視」的重點並不在於作者本人或者社會大眾對這首歌的想法,而是被指稱的那一方有什麼樣的看法。
引用朱家安在〈講出事實也是歧視嗎?——外傭餐的分析〉一文中的分析:「歧視言論是那種會強化弱勢者身上的『錯誤,或不正義的』負面形象的言論」。對於作者來說,這首歌並沒有在嘲笑「歪國人」這個概念,因為這個概念本就存在,他們只是用嘻笑怒罵的方式將這個現象表現出來,並且加以嘲諷真的相信這些概念的人而已。他們並無意也不想在「外國人」身上加油添醋,也不希望真的有人以此概念貶視外國人,畢竟如果他們真的相信這些概念為真的話,第一個被嘲弄的就是在MV中扮外國人搞笑的自己。
嘻哈音樂本就帶有直指事實真相的犀利性格,混種與嫁接更是其專長,所以這是一種常見的揭露事實真相的方式,並且透過刻意模仿醜化諷刺對象,將自己的態度與想法表達出來。其實能將這個題材操控得這麼好,在台灣這樣毫無幽默感的大眾氛圍中,還可以在這次事件獲得大量的支持,已經表示他們的思考層次是在這個之上,是一種透過「墮落自身」的身體展演,來呈現社會歪曲現象的表現,而作者的思想則明顯在此思考之上,而非僅停留在「歧視」這個層次,這也是嘻哈音樂常見的手法。但無可否認,嘻哈音樂這樣指陳真相的個性,也必得負擔不少道德乃至法律問題,最有名的像是美國饒舌歌手阿姆,老是官司纏身並不意外。
玖壹壹在這支MV操作,是打亂既定印象中「符號」與「內容」之間的關係。「丟掉辭海」就代表「什麼語言都難不倒我」,「丟掉地球儀」就代表「世界各地我都有去過」,以一種極度簡陋的形式暗諷台灣人對外國人的刻板印象。這是只有玖壹壹才做得出來的符號連結,也是他們多支MV一直發展而來的手法(就像〈愛的總鋪師〉MV中洋蔥手上拿著的那支鍋杓,就想要代表「總鋪師」這個概念,相當白痴,卻意外地好玩)。
洋蔥穿著清朝皇帝龍袍的那段也是,為什麼清朝皇帝就可以代表「外國人」?這裡不用提什麼台灣本土意識或清國不等於中國之類的,他們只是隨便找個對台灣人來說有「文化陌異感」的服裝就套上概念了,再找兩個外國正妹來套上旗袍,「外國人」的概念就更加混亂了。到底是台灣人想要套上外國人的「外表」上外國妹?還是外國人「誤用」台灣的符碼妄想進入台灣社會?或者只是腦殘台灣人對「歪國人」的諸多錯誤想像?這些都在在呈現台灣人面對「歪國人」的文化自卑感,由於自卑,所以刻意扭曲醜化,甚至混亂到錯用文化符碼,深刻暗示台灣人面對外國人的文化自卑感。
從外國人與弱勢族群出發的「歧視言論」
但對於「外國人」或其他少數族群的看法呢?在姜安蓉談「種族歧視」的影片下面,有一則很有趣的留言:
「其實我也相信台灣的種族歧視很少。
不,我開玩笑的。
我是台東大學大二的原住民學生,這學期光是在我班上聽到同學的打鬧,互相叫『你番仔噢』就聽過四次,而且是在我們班上唯二的原住民學生都在的時候。好吧想說這可能是特例」
他後面提到更多關於原住民權益的新聞,進入傳統領域狩獵要收錢、原基法不被重視、慕谷慕魚的媒體冷漠等,在在顯示台灣主流漢人社會對原住民權利的漠視和歧視,而由於原住民跟外國人同樣都是台灣社會的弱勢,所以他才會有感而發地道出原住民的心聲。
我們該問的是,對於外國人來說,這首歌有沒有強化「錯誤,或不正義」的負面形象?今天姜安蓉站出來說話,正是因為以她作為外國人的角度,她覺得這首歌侵犯到她,更包括與她有相同處境的在台外國人,所以很顯然地,她認為這首歌強化了外國人在台灣人心中的「錯誤,或不正義」的形象,並且在影片中提出清楚的解釋,希望台灣人可以體會她的難過。
只要被指涉的一方認為有歧視,並且干擾到自身的權益,「讓弱勢更弱勢」,這個歧視就是成立的。就像台語中的「番」,帶有「不聽話、無理取鬧」的含意,已經成為台語慣用法,但歧視就歧視,並不會因為成為慣用法就可以成立,我們還是應該從台語中剔除這個字眼,這樣我們才可以說自己尊重原住民。雖然這首歌在嘲笑的應該是對外國人有偏頗想像的台灣人,但也透過大眾傳播的方式,讓這些對於「歪國人」的刻板印象更被加速傳播,所以當然也是一種歧視外國人的言論。即使這是在陳述一件事實、並且沒有惡意,歧視依舊成立,這些在朱家安的文章中已有闡述,毋須多加贅言。
一首有道德瑕疵的好歌?
那我們該如何解決這是一首有趣的歌,但又是「歧視言論」的這個事實呢?
其實我覺得這沒什麼好解決的,這首歌正因為遊走於「歧視」邊緣,才讓它趣味橫生。藝術並不需要負擔道德高度,很多文學作品,正因為表露了人性的黑暗面,甚至在道德上充滿瑕疵,才讓它更具衝擊力,也更讓人得以省思。音樂本來也是這樣的,但因為在藝術史的發展脈絡中,無法享有和文學相同的藝術地位,尤其流行音樂更是如此,因而無法讓人如同背德小說或電影那樣讓人直接凝視其「背後深意」;而台灣社會更是將音樂歸類為表現「真、善、美」的一門藝術,所以有道德瑕疵的音樂並不為社會所容,這也是事件發生以來大眾輿論一直為這首歌「除罪化」的原因,因為我們還無法承擔「一首有道德瑕疵的好歌」(這或許就是重金屬音樂無法在台灣流行的內在原因,因為重金屬音樂往往充滿各種認知偏見、道德瑕疵,乃至暴力血腥)。
其實只要稍微改變一首歌的「上下文」,就可以有效減緩歧視言論的發生。比如在歌曲連結中聲明「這首歌的創作原意並非嘲笑在台外國人,如有冒犯還請見諒」(雖然這樣看起來很笨,但我覺得適時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或者由作者出面聲明,未必需要道歉,但要闡述清楚自己的創作理念,我相信在台外國人並不是無法理解這樣的幽默。
台灣媒體助長的文化自卑感
最後,回到開頭講的新聞媒體與資訊黑洞的問題,我認為這才是這次事件凸顯的重點──台灣民眾正在以看似正義的輿論「歧視」包括姜安蓉在內的外國人,對他們的言論一概否定,其實顯現的只是自己的文化自卑感罷了。
其實受眾才是改變作品意義的最大力量,一首歌可以呈現怎樣的意義,端視受眾的接收角度與輿論觀點,這可以是一首集體歧視與罷凌在台外國人的中二歌曲,也可以是一首讓社會產生改變的正面能量的好歌。
其實這是一個可以透過幽默就簡單化解的問題,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議題竟然激起了台灣人的「民族大義」,雖然也有不少支持姜安蓉的言論,認為台灣確實有種族歧視存在,但大部分還是傾向於支持玖壹壹,並且反過來譏諷姜安蓉代表的外國人,認為「我們台灣人的幽默不需要外國人來理解」、「歧視為什麼是外國人說得算」。
或許你真的不認為這是歧視,但也不需要全盤否認別人說話的價值。姜安蓉並不是簡單回覆一句「我不會想要跟一個可以支持這樣的垃圾的國家,有任何連結」,而是花了不少篇幅,鉅細靡遺地解釋自己看到這支MV時體會到的感受,並且也用幽默的方式呈現她對這支MV的觀感,只是最後有感而發地說出了「垃圾」的言論,並不代表她真的認為台灣一無可取。
其實她也有提到在台外國人所面臨的文化困境,說為什麼外國人都去教英文,那是因為這是台灣人給他們的唯一工作機會,即使你想要做其他工作,還是會一直被問要不要教英文或者交換語言──確實是台灣人的文化刻板印象,致使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或不自由。這就是她為什麼不喜歡在歌曲中一直出現教英文的片段的原因,而這首歌還在繼續加劇這個刻板印象的呈現。光是這點異於主流觀點的表白,難道就不夠讓台灣人省思嗎?
種族歧視("Foreigner"
- A Response Video)昆蟲島第26集
她並不是一個企圖高高在上貶低台灣人的美國白種人,在她的其他影片中,做的更多的是兩方文化的融合與溝通。像她也提到台灣人不敢說英文,並且模仿外國人說很破的華語,說外國人的華語其實也不是很標準,唯一不同的是外國人敢說,而且不會自卑,希望台灣人面對外國人可以不用這麼自卑。
發音問題(哈佛妹姜安蓉有些話要跟你講)昆蟲島第五集
我不懂為什麼這樣熱愛台灣文化的留學生,需要受到這樣的網路輿論壓力。結果輿論還是跟隨嗜血媒體斷章取義的話語而起舞,臉書和youtube留言立刻分成兩派在互相攻訐,但又有幾個人仔細地想過這股批評她的氣憤由何而來?我相信為了汪東城放棄哈佛遠渡重洋來到台灣,並且熱情地學習她認為相當美好的台語的姜安蓉,並不是真的討厭台灣,她會在網路上發表這番言論,也只是為了讓台灣可以更好而已。
而自栩擁有多元民主價值的台灣人又對她做出了什麼樣的回應?如果連一個外國人的一番言論都無法接受,必得群起攻訐乃至網路罷凌的話,我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尊重多元價值的國家,更不認為這樣的輿論有被尊重的必要。這樣的舉動,也正好印證了這首歌不過就是一首歧視外國人外加西餐妹的中二歌曲罷了,哪會有什麼價值可言?
台灣人的幽默不需要外國人理解?
說外國人不懂台灣人的幽默,其實是自己不夠幽默,才會讓這件事情非得往這個方向發展不可。對於一件事的觀感,台灣人依舊受到媒體的影響,只能夠簡單地劃分非黑即白,而無法認同多元價值乃至言論的灰色地帶。如果我們多替姜安蓉和在台外國人,乃至原住民和外籍移工(奇怪不就是在台外國人嗎?)著想的話,這樣的論點會出現嗎?這首歌會有立足點嗎?難道沒有發現,這首歌嘲笑的就是你們這些缺乏幽默感、只會跟隨媒體起舞、自尊心又異常薄弱的「台灣人」嗎?台灣人為什麼會這麼「玻璃心」,連來自外國人一點小小的批評都受不了,不就是因為源於自我的文化自卑感嗎?
我在上一篇評論玖壹壹的文章曾說過:「台灣對自己的唯一『共識』,大概就是『對自己沒有共識』這件事。」台灣媒體的資訊雜亂與虛無,是台灣人一手造成的,這次事件再次證明我的說法。你們在集體攻訐姜安蓉的時候,有從中得到什麼新的體會與改變嗎?或者純粹只是覺得「這個歪國人好機掰」?
近年來的議題都是如此,從食安到阿帕契事件,眾人群體圍攻那個明顯的少數目標,似乎這樣做就可以提昇自己的道德感。但很明顯地眾人只在乎那「集體攻訐的快感」,既不在乎事情真相,也不在乎後續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每次爆發食安事件時,眾人會群體圍攻,但沒過多久就忘了還繼續買來吃的原因,因為眾人圍攻的,只是媒體創造的假性標靶啊。也不過就是一群沒有共識、隨潮流起舞、又無限自卑的網路小屁孩罷了。
如果真的想要擁護這首歌的價值的話,我們是不是應該尊重姜安蓉的言論也是有價值的?你可以不同意她的看法,但可以設身處地想想為什麼她會生氣。這不是最簡單的民主的價值嗎?唯有真正的尊重與理解,這首歌才可以在嘻笑怒罵背後凸顯台灣多元文化的價值,也才證明台灣人有足夠的幽默可以消化這首歌中傳達的反諷意識。
我曾說過這首歌展演的是台灣社會的「雜亂」狀態,並且提出肯認此狀態,以此來重建台灣文化生命力的觀點。但現在看來,資訊「雜亂」加上媒體虛無,以及大眾輿論結構的問題,才是整體形塑台灣社會言論共識的關鍵,是台灣人將自己帶到這樣的深淵中的。先別管玖壹壹〈歪國人〉的歧視言論了,你有聽過台灣人的文化自卑感嗎?我覺得這才是問題所在啊。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