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張文環小說〈閹雞〉中的日治時期台灣戲曲狀況

在日治時期台灣作家張文環的著名小說〈閹雞〉中,我發現了一段相當有趣的資料,描述了當時臺灣戲曲發展的情況,我相當興奮,不知道是否已有人對此資料作過研究,問了研究張文環的學弟,他告訴我有一篇江寶釵的論文,叫〈張文環「閹雞」中的民俗與性別意識〉。前幾天去台大找了江寶釵的那篇論文,看了大失所望,看就知道是個對台灣戲曲完全陌生的人作出來的歷史判斷,漏洞百出,真還不如沒有看到這篇論文的好。

學術圈的研究往往犯這種毛病,對文本脈絡沒有真實的了解,只憑少數的文字資料就要下定論,更可笑的是,因為他是第一個寫成文字的,後來的人搞不好還得從他那繼續發展論述,結果自然成了越滾越大的學術怪物,自陷於泥沼而不知。江寶釵是師大國文系畢業的,中國文學系統出身的人常犯一個毛病,就是只看文字資料,其他一概不管,也不用心做田野,既然要研究戲曲的話,至少對台灣戲曲發展的脈絡要有基本的常識嘛,我看她可能根本沒看過歌仔戲和車鼓陣的現場演出,只憑著文字資料就開始分析,現在好了,唯一一篇研究這個問題的資料,竟然犯這麼簡單又這麼愚蠢的錯誤,到底該怪誰呢?

江寶釵的論文中有整理這段小說文字中的重點,只好從這裡開始批駁了:

張文環〈閹雞〉:

負責人原來是想在秘密裏準備好,給村子裏的歷史豎立記錄的遊行場面,直到當天晚上才突如其來地亮出來讓人大吃一驚的,想來八成是關係人之一等不及了,向人透露出去的。然而,月里到也不至於大驚小怪。這些日子以來,來到村子裏的叫做「男女班」的歌仔戲,豈不是堂堂正正地在舞台上演,讓人們陶醉嗎?而且村子裏還有些男女青年離家出走,跟著那些戲子們跑了!月里好羨慕那仙女般的古典裝扮的女人身姿。她覺得這一生在死以前,希望至少也穿一次那種衣裳。

說到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年),那正是「臺灣歌劇」的全勝時代。歌仔戲從亂彈到九角仔,不管北管也好或者南管也好,都不再說戲的名稱,而一律稱為男女班來了。受了客家歌劇對一般的戲劇的影響,戲裡的女角,非由女人扮演,便被認為是不成話說。即使是亂彈,演到夜裏十一點,到了末尾時,便成了歌仔戲的曲調,使村子裏的人們大為高興。歌仔戲為什麼能夠這樣地抓住民眾的心呢?一方面,這也是由於它與向來的戲劇不同,不再用文言體的科白,而是用易懂的臺灣語來說的。月里就是因此受到影響,膽子壯起來了,同時另有一點是過去她依照村子裏的習俗,不能過份打扮的。她有個有病的丈夫,所以被迫過著與寡婦一樣的生活。長久以來的鬱悒,使她渴望看到化妝過的自己,也渴望讓別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