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在新竹都城隍廟演出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農曆7月19日於新竹都城隍廟外的日戲演出,這可能是台灣目前少數存活的京劇子弟團。









子弟團指的是台灣民間以地方聚落為基礎,自行組成的業餘性質學戲團體,具有票戲性質,在日治時期最為興盛,各種戲曲的子弟團都有,其中以北管和京劇最為興盛,我參加的竹塹北管藝術團就是相當典型的北管子弟團。

早期北管子弟團的功夫未必會比職業團差,兩方呈現有趣的合作與競爭關係;京劇子弟團在日治時期則成為邀請中國京劇團來台演出的窗口,順便請中國京劇老師來教導學員,具有學習與交流的功能。

如今北管職業團大量凋零(最後一個職業團漢陽北管團將與蘭陽戲劇團合併,北管職業團即將消失);京劇也為國民黨政府收編為三軍劇團,一方面透過國家力量保存京劇文化,一方面也壓縮了業餘京劇班與票戲的生存空間,京劇票戲文化與子弟文化在台灣幾乎已淡出檯面(私底下應該還有),我也只看過一場京劇票友演出(且宣告不再公開表演)。

在這種時代環境下,該團仍能維持一定的曝光度,委實相當不易。昨天下午因為要幫忙搬東西,我只看了一下就走了,等搬完東西再來看,剛好就唱完謝幕了。演出沒有字幕,舞台還是竹塹北管藝術團的裝飾,台下也沒幾個觀眾,太陽大得要命,看得出該團的生存空間並不是很大,但他們仍賣力地唱戲演出,唱腔紮實好聽,看他們的服裝,演的大概是《趙氏孤兒》的上半段。


愛戲的人都傻傻的,只要有個地方可以唱戲就很開心了,台下有幾個觀眾也不在乎,出錢出力出時間都沒關係,難怪會被稱為「憨子弟」。






其實天氣超熱的,穿這樣演戲不會中暑嗎...


觀眾大概就是五六個阿嬤加幾台攝影機


值得欣慰的是,他們的年輕面孔頗多


他們的文場也蠻認真的







網路上對該團唯一比較清楚的報導資料,1912年成立。


http://ppt.cc/-vaz

投入心血為傳承傳統藝術的協會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陳理事長表示,國劇就是一般所稱的京劇,是由北管、崑曲、漢劇、徵劇等精華所融合的弋陽腔,有人稱為亂彈。1912年日據時代新竹的鄭氏家族創立「ㄋㄧˊ」聲社,也常邀請大陸劇團來新竹演出。到1945年改為新竹國劇票院,早期的成員都是閩南籍。一直到1990年才成立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是一個民間團體組織,由一群熱愛傳統藝術的人士所組成。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的現任理事長陳許福在金門服役的時候看到班長的樂譜,受到深深的感動,因此下定決心要學會,也開始參與練習,並曾登台演出過,退役之後在家裡自組小團體練習,當時新竹市已有9個票房,正好新竹社教館辦理清唱會,便邀集北、中區的票友共同參與,因為受到老師的感召,1971年參加老師的票房活動。為了完成老師的理念,1990邀約同好共同創立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並擔任創會理事長,以及2、4及6屆理事長,並設立新竹國劇演藝團,是一個表演團體,為向下紮根,1999年開始開辦國劇研習班,每年有兩季招生,同時都有成果展示,受到新竹市政府及新竹都城隍廟的大力支持,表現優異甚受肯定。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根據理監事會議的討論決議,確定當年度招生時所要教導的劇目,然後進行資料收集,再進行研發,所以長年下來已有好多劇目,2009年第十屆春季公演就有白蛇傳及龍鳯閣。而2001年演出的紅鬃烈馬共有14齣劇一次演完,總共約需15小時,共有70多人參與演出,年齡最長者84歲、最年幼者只有9歲,據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陳理事長表示,從來沒有劇團作這樣的公演過。而2003年的楊門女將演出也非常成功,一樣有70多位參與演出,在新竹市就演出2場,並曾到台北藝文中心、台中等地演出過。2009年秋季招生中,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報名參與。(攝影/蔡聰挺)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http://035248203.tw.tranews.com/
縱遊新竹風城http://3001.tw.tranews.com/


記者:蔡聰挺
2009-06-14 14:25: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