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文化不是這樣創造的!──談蔡英文競選歌曲比賽「台灣美樂地」


從本質上來說,我聽不出來蔡英文這次的競選歌曲比賽「台灣美樂地」,跟勝文的「希望的種子」選拔賽有什麼不同,都是雙方預設聽眾會接受怎樣的政治語言,然後把該有的元素加進去攪和一下,一首歌就出來了。





那時候大家都在笑黃國倫寫的〈希望的種子〉很難聽,但我並不這麼不覺得,那只是他依照自己與國民黨支持者的「文化階級」寫下的東西,自然會有對自己有相同想像的人接收到他傳達的訊息。要說那首「歌」有什麼問題,大概就是倒楣歸在連勝文名下吧,不然它也可能變成一首很普通的帶有教會詩歌色彩的公益歌曲之類的。






果然同樣地,當現在變成民進黨候選人的時候,競選歌曲比賽以及應徵作品的「格式」竟是如此的相像。泛綠選民看似可以觸碰更多政治議題,不像泛藍的政治語言用得如此空泛(以勝文的競選文宣為例),只敢提倡類似「世界大同」、「大家要團結」之類的口號。但泛綠又有好到哪裡去呢?


除了賣弄「本土」元素之外,我看不到什麼其他的東西。說起來跟「希望的種子」又有差到哪裡呢?只是喜歡玩的元素不同罷了。意識型態擺在前面,一首歌要好聽起來還真的不容易,每首歌詞的意義含量都遠遠大於音樂本身能支撐的份量,並且氾濫於政治激情之中,這樣的歌我不知道要怎麼「聆賞」才好。


創作競選歌曲確實相當困難,必須要傳達清楚的政治意涵,可以涵蓋最多人的心聲,並且傳達「新時代」的方向與希望。


從這兩次的競選活動比賽觀察,我覺得開放民眾創作可能不是太妥當的方法,並不是大眾無創作的能力,而是台灣人還沒有準備好由更高的角度來觀看「政治」這件事。寧可讓更多的政治激情淹沒思考,歌曲成為「憤怒」與「歷史悲情」的工具性載體而非其時代結晶──那你說不會啊很多歌曲不都是訴求「希望」嗎?(不管勝文還是文哲還是英文,這是阿文的歌的特色)──「希望」不就是「歷史悲情」的反面嗎?如果沒有這麼多的「悲情」的話,我們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內容空洞的「希望」?


我不清楚台灣人對政治的想像為什麼會這麼薄弱,政治絕對不只有這幾種表現手法和內容,要從這種比賽中挑出適合的競選歌曲當然是難上加難。「歌曲」似乎變成最容易召喚「共同性」的載體,但現在卻又用如此簡陋的方式在思考與架構整個生產過程,妄想只要丟點錢讓民眾「自由發聲」,「自然」就會生出好歌來。



看似自由發聲,中間斷裂的是全民文化共識的討論與凝聚過程;看似想創造新的流行音樂文化脈絡,卻對流行音樂的可能流傳方式一無所知;看似尊重文化,中間顯露出來的只是阿文競選團隊對「文化」的漠然與無知──簡單一句話,「文化」不是這樣創造的啦!


台灣美樂地--為這片土地,寫一首歌

散播希望的種子,傳唱希望之歌徵選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