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讓鄭南榕脫離造神論述──閃靈樂團〈火薰時代〉

201447日,當台灣年輕人喊出「我是OOO,我主張台灣獨立」時,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僅僅只是說出這樣一句話,竟要走過這麼長的一條荊棘路。



閃靈樂團2013年的《武德》專輯,以極限金屬的史詩大架構,講述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動人畫面,其中的〈火薰時代〉,乃為紀念鄭南榕自焚殉道事件而作的歌曲。閃靈的歌總是與台灣歷史結合,並非單純地歌頌事件或提倡觀念,而是透過歌詞與音樂的複雜性,呈現多面向而矛盾衝突的歷史現場。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不要告別東海岸。」

前言:

2013年四月20日,已經是一年前的事了。那天的晚會我仍印象深刻,只是訴求如今仍未能達成,不要告別的東海岸仍處於「告別」狀態,隨時都有被開發的危險。


經歷318學運洗禮的台灣人,會不會終究意識到台灣的更多問題,而起身與東部原住民一起抵抗不肖財團與政府的聯手入侵呢?僅以此篇作為紀念與警惕。


2013.4.22

凌晨十二點半,在凱道遇到建甫,我們聊起關於社運的種種,同時抵禦著深夜的寒風與想要離開的沈痾睡意。

凌晨四點多,我跟幾個朋友離開冷清的吉野家,走在空蕩的北車街頭,睡意已由沈重趨近停止思考,並因剛剛輕微的社運界八卦探討而陷入漩渦空洞。我們驚訝地發現整條街的騎樓內充滿著派報生,正就著騎樓的燈光手法熟練地分配成疊的報紙,我們看了看今天各大報的新聞頭條,無奈地搖了搖頭。

一日的台北市都在這裡了。

隔天中午睡醒,媽問我去哪裡,我說在凱道上參加「不要告別東海岸」音樂會,
一直到凌晨。
媽說:
「為什麼新聞沒有報?」
我:
「哪有新聞會報這種事...

凌晨五點回到家,聽林強的《電民謠》入睡,悠悠想起林強《驚蟄》專輯中的「新聞太吵」和「MindNoise」。
Mind Noise」開頭錄下了一段有趣的解說:

「這幅畫就像是一個病人畫作,你看這個病人有一個特徵哦,他平時是非常壓抑的,比平常稍微低落一些的,他會累積很多心理的能量,他的心理能量壓抑太久了,他會爆發會反彈,這就是反作用力,太多了受不了了...

在一陣沉默之後,我們瀏覽著騎樓下幽暗晨光中像軍隊般運作著的派報生,從沒想過昨晚的事會成為哪家報紙的小小報導,只是清晨的風真的很冷,我們幾個都凍得嘰嘰叫,我忍不住拉緊外套的領子。

今晚,看到朋友po上昨晚都蘭部落耆老表演以及在帳棚內即興演出的畫面,看著那群可愛的老人家在台上比手畫腳唱著歌謠,看著都蘭部落的青年舉起雨傘跳著傳統舞蹈向他們的老人家致敬,看著老人家坐上遊覽車,青年們唱著歌向他們道別,像是在說:「老人家你們放心,這裡交給我們!」

他們在總統府前,在向原住民致敬的「凱達格蘭」大道上宣示著傳統領域的主權,我在北車附近都聽得到的強力喇叭音量,「美荔灣,拆拆拆!」「捍衛祖靈,拒絕遷葬!」(連我的輸入法都拒絕承認那棟違建物是「美麗」的。)講這麼大聲,但真的有人聽到,又真的有人在聽嗎?

他們的舞蹈是祖靈群聚的舞蹈,帶領著祖靈來到「凱達格蘭」大道上:這裡在幾百年前,就是原住民奔跑與狩獵的草原與沼澤地;如今依然是,只是狩獵的對象變成了「白浪」,變成了「壞人」中華民國政府與馬英九,變成一股他們永遠無法抵禦的「惡靈」。

「你們抗議有什麼用?新聞又不會報。」
這是我最常面對的質疑之一。

春假時,我一個人坐車到花蓮最南端的阿美族港口部落,在民宿莎娃綠岸住了幾天,吃鎮妹阿姨好吃的原住民料理,跟阿嬤還有她的姊妹們一起練習親戚婚禮上要表演的原住民舞蹈,到海邊看海發呆整天,在晚餐時唱漢人傳統音樂,以回應阿嬤、阿姨和Lafy姐唱的阿美族歡迎歌。

昨天在凱道上見到鎮妹阿姨,她代表港口部落來到這邊,因為港口部落的石梯坪,前陣子宣布要填海造陸蓋一座「山海劇場」。鎮妹阿姨看到我,給了我一個深深的擁抱,她的表情不再如在花蓮時一般悠閒自在,而是帶著舟車疲勞、對台北的不自在與深深的憂慮。「部落的年輕人都沒什麼人來,你可以幫我找一些人等一下上台幫忙喊口號嗎...

我立刻找了一串朋友幫忙舉布條喊口號。看著與在花蓮時判若兩人的鎮妹阿姨,我多想對阿姨說:「這裡交給我們就好,以後你們不要再這麼累自己上台北了。」

為什麼就算沒用還是要抗議?這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啊,你看到有人生活在痛苦中,難道不會想盡自己的力量幫他們一把嗎?看到政府的一個不當決策,使得整片東海岸可能在十年之內萬劫不復,難道你不會心疼嗎?

深夜一點,建甫的問話,讓我回憶起這段日子以來的社運生活。每次總是面臨自我質疑,每次總在事件來臨時,因為無法忍受別人的受苦,想要做點什麼的無力,不為什麼,只為讓聲音再大聲一分貝的吶喊,雖然不是每次都有好結果,但總有最後的慶幸:「好險我做了對的事情。」

建甫聽我說完,說起了我們一起在印度達蘭薩拉發生的事,他說,他永遠記得圖博(西藏)詩人丹增宗智的一句話。

他問丹增宗智,是否曾經感到無力,想要放棄藏獨運動,丹增宗智回答他說:

「只要我確定了目標,確定了實行的方法,那就是心靈真正的平靜。」


不要告別東海岸。

不要告別東海岸。

不要告別東海岸。

你們沒有權利。




不要告別東海岸-都蘭耆老舞台吟唱




不要告別東海岸-都蘭的Lalong(帳棚)



不要告別東海岸-部落耆老準備返鄉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Devdas 寶萊塢生死戀

這齣悲劇,建立在印度社會的階級差異上,如同一般的模式,男女主角因為身分地位的差異而無法結合,這樣的老梗看似無法有任何突破,畢竟千百年來早已不知寫過多少遍了。但這部片透過電影的敘事技巧,凸顯了男女主角境遇的對比,尤其兩人對愛情的體悟與成長,更是支撐整部片最重要的基點,也是這部片之所以感人之處。

最常見的宣傳海報,夾在兩個女人中的主角德阜達,一臉迷惘地拿著酒瓶,成功塑造整片的角色形象


劇情建立在環環相扣的階級對比之上,先是男主角德阜達的家庭,因地位高尚而無法接受女主角帕羅;再是德阜達住在地位卑賤的歌妓嬋佐穆琪之家,象徵他的墮落;再是成為豪門女主人的帕羅,接受歌妓嬋佐穆琪成為她的朋友,並在莊園祭典上兩人共舞,表現一視同仁的關愛;最後是脫盡一切成為浪人的男主角德阜達(也象徵脫離階級地位束縛),與社會地位高高在上的女主角帕羅再次相遇。

除了這條線之外,還有一條隱形的線索,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每個環節的相遇,都是地位上的巨大對比,與此同時,卻更可見人間真情的可貴,從男女主角不脫稚氣的相戀,至兩人分別對歌妓嬋佐穆琪的接受,最後再回到受盡愛情考驗的兩人的見面,皆是「至情可打破一切限制」的展現。以階級差異為主題,即是印度種姓制度的體現,但這也是這個故事「浪漫」之所在。

本片原名以男主角德阜達為名──《Devdas》,可見是以男主角的遭遇為主線。確實,在境遇上,男主角顛沛流離,女主角安穩而寂寞,兩人心靈上的轉折,也以德阜達較能觸動人心。一開始一副貴族公子形象的德阜達,完全不懂帕羅的心,連要送給帕羅的手環,都不知要如何套入,其實只要簡單地打開開關就好了。這象徵著他性格上的自尊與強硬,完全不知如何體貼他人的心,連對待他的愛人帕羅都一樣。

所以在離家的那晚,他沒有帶帕羅一起離開,甚至還寫了「從今起,妳對我只是個鄰家女孩」這種信給帕羅。他不是不愛帕羅,但他的自尊心,讓他無法意識到心中愛的份量。直到遇到愛他的嬋佐穆琪,他從她身上,慢慢學到何謂「愛」,所以才會說他的心每天都要「受到審判」;有時愛,就是要在失去之後才會了解。

就是因為這樣,當他在帕羅的婚禮前回去找她,要求帕羅與他私奔時,帕羅不會答應。表面上是因那封信,帕羅還在生氣,實際上是帕羅意識到她在德阜達心中的份量,不是不愛,但比不上他的自尊。但帕羅還是因莊園男主人不忘原配的緣故,得以保持處女之身,這裡有個作用,就是讓觀眾以為最後兩人一定會重新結合,而產生隱約的期待。

自尊受到嚴重打擊的德阜達(對他來說,應該是嚴重「摧毀」,他幾乎無法想像帕羅會不聽他的話),開始了糜爛的生活,下半部他的每個鏡頭,幾乎都與酒、水連結在一起。對帕羅來說,他是她心中永遠的一燭火苗,永遠都不會熄滅,但在德阜達那裡,火的意象不斷變形,是熊熊火焰,是憤怒之火,是在嬋佐穆琪家分散為多盞的燭火(象徵德阜達希望分心,也象徵嬋佐穆琪在他心中的地位──多到不值錢)。所以他想做的,就是不停以酒與水澆熄心中的那盞火。對他來說,酒是劇毒,一滴都不可以沾;對他來說,愛也是劇毒,一滴都不可以沾;但他還是願意犧牲生命接近,因為那就是他的生命。他一定從來沒想過,他所澆灌下肚的酒精,就是最容易引起火焰的液體──火的意象,也在此以變形的方式繼續存在著。

帕羅永不熄滅的愛之火苗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古早時代的愛人心聲─林英美〈阮不知啦〉

林英美 - 阮不知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FSLUPSBNE


歌詞模仿少女對日漸疏遠的情人的撒嬌
一句「啊~阮不知啦」
勝過千言萬語


這位「愛人」實在頗不珍惜兩人之間的感情
不僅「冷淡態度」,還「大聲小聲應」
但由少女的口講出來
卻別有一種委婉關切的溫柔
就像她對著愛人訴說一般


「阮不知啦」的轉折
使情感陷落至當事者都不清楚、也不願清楚的境地
表達愛情的迷惘
溫婉的撒嬌與挽回
細細聽來
使人感動


愛情歌詞中
最難寫的是這份「不清楚」
最特殊的也是這份「不清楚」
這首歌用「阮不知啦」一句口語
代替了一切必須表達的情感
卻表達了真正的情感


這是現代台灣流行歌不再能表達的情感
因為這首歌的情境
蘊生於那個溫婉閉塞、講一句勝過十句的古早時代


古早台語歌中
有不少以口語作為「詞眼」的歌詞
也能達致各種特殊的效果
如黃三元的〈喂!黃先生〉、紀露霞的〈飲淡薄〉
就別有詼諧趣味


蔡幸娟的版本
編曲精緻、唱腔動人
也相當好聽
這種古早味的細膩情感
也只有上一代的歌手可以完美捕捉
蔡幸娟就是這樣的歌手
位於新舊交接之間
唱腔能適應現代的審美觀
卻也能傳達古早的價值觀與情感



蔡幸娟 - 阮不知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cxwjUNZss


作詞:陳達儒 作曲:吳成家

彼時約束啊 雙人無失信
近來言語啊 煞來無信憑
冷淡態度親像無要無緊
你甘是 你甘不是找到新愛人
啊 阮不知啦 阮不知啦 總無放舊去找新

近來講話啊 大聲細聲應
愛情戀夢啊 漸漸變無親
不明不白因何僥心反面
你甘是 你甘不是找到新愛人
啊 阮不知啦 阮不知啦 總無放舊去找新

春天花蕊啊 為春開了盡
十八少年啊 為你用心神
怎樣這款全無同惘憫
你甘是 你甘不是找到新愛人
啊 阮不知啦 阮不知啦 總無放舊去找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