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三牲獻藝》同名專輯-「空獸」形象PV
《三牲獻藝》是一個新的電子音樂跨界長程計劃,也是一個全新形態的電子音樂演出團體,- 由知名音樂製作人 - 柯智豪所發起,加上另位兩位音樂圈重量級電音製作人 - 鄭各均(Sonic Deadhorse)、黃凱宇(fish.the)所組成;並由年輕策展人賴士超、民- 俗顧問許泰英及VJ(即時影像投影/演出)邱群、落差草原 WWWW(立體裝置/主視覺形象製作)等所組成的藝術團隊 - 《天語公社》參與製作。
之前就有注意到他們好像在弄一個類似這樣的東西,我去龍山寺看北管戲也有看到一群年輕人(其他都是老人),後來才知道應該是他們在收音。
我其實沒有很喜歡這個概念,不管從創作概念還是音樂表現來看,並沒有超出林強跟Fish在2002年搞的《歡樂電子中國年》太多,而且現在Fish就在這個團隊裡面,我不清楚為什麼過了這麼多年後,還需要再舊調重彈做差不多的東西,只是那個時候音樂中對於傳統的「中國想像」,被抽換為時下流行的「台灣想像」。
我並不反對傳統音樂被重新拼貼或改造,甚至覺得它作為一個音樂素材怎麼樣改都可以,我只覺得他們的改法新意不多,雖然訪問中說想讓傳統音樂變得更酷炫,但對我這樣一個重度北管迷和輕度電音迷來說,還是覺得改得沒什麼特出之處@@
這段鄭各均的演出,從13:30開始為一段常見的北管排場錄音,以碎裂、中斷,且毫無節奏的方式處理這段錄音,把原本的嗩吶合奏旋律切割為無數不對稱的小塊。嗩吶合奏向來是北管牌子演奏中最激動人心的旋律主力,如何操控這段反覆前進加速的旋律,相當考驗頭手鼓(指揮)的實力,必須先慢,再漸次逐漸加速,越加速則情緒堆疊越高,眾嗩吶手也越加慷慨激昂,直至快到不能再快了,才倏地結束這個段落。可以說,北管牌子的箇中滋味全在這段旋律中。
鄭各均以碎裂的方式處理這段錄音,暫且不管他對北管是否有深切了解(基本上是不可能有的啦),以這種「刻意」毫無情感的方式「破壞」原本的音樂旋律,加入後現代的碎裂感,無意間展示的是現代人對北管的疏離感,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詮釋。這也沒什麼問題,麻煩的是他似乎沒有意識到為何他會如此詮釋,還擺著「向傳統致敬」的姿態,結果依舊只能演為對「傳統」的生吞活剝。我在想,如果這些人願意承認自己「不懂傳統文化」,在音樂中不斷對此做出回應的話,雖然他們還是「不懂傳統文化」,但音樂一定會更加有趣,也會「真」許多。
我一直不甚欣賞鄭各均的音樂,覺得他空有才華卻相當輕浮地面對聲音素材,音樂中沒有「自我」存在,只是一堆漂浮無序的聲,音在幾次現場中一直有這種感覺,果然在這個概念組合的演出中還是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