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流行音樂可否傳達社會正義價值?──由五月天〈入陣曲〉談起(下)

以音樂作為思想武器,五月天想達到的目的有四:

1.讓最多人聽到、看到。
2.讓不關心這些議題的廣大歌迷能開始關心(這應該是最重要也最實際的目的)。
3.當被指控的時候,能夠在歌詞裡找到足以擺脫的解釋空間(也就是蝙蝠俠與蘭陵王的故事背景)。
4.為關心議題的人出一口怨氣,並由此擴大閱聽群,作為下階段傳播思想的群眾基礎。

這就是這兩首歌背後的創作思想。

為了讓更多人聽到、看到,「寄身」於比自己還要強大的流行文化背景之中,使得能接收的族群更加擴大,電影《黑暗騎士》與電視劇《蘭陵王》,都是「寄身」的好所在。並運用近日台灣議題的即時性,透過網路影片的散播,讓群眾接收量達到最大;在918事件發生的後兩天公布影片,可能是個偶然,但也是個不願發生、但千載難逢的時機。

為了讓不關心議題的歌迷能夠有所了解,在MV中放入強烈的暗示(根本就是「明示」),藉由天團五月天與天王林俊傑的高人氣,轉換偶像影響力為歌迷的行動力。但兩大偶像的說服力也未必足夠,如果要達成實際的「傳達思想」的功能,透過網路可能是更強力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讓關心議題的人在臉書上轉貼,一方面讓新聞媒體對他們的MV做出傳達抗議思想的「詮釋」;網路親友的轉貼與新聞媒體,皆對接收者有「正向」的影響力,在資訊來源雙方面的「導引」之下,歌迷會產生「這樣是對的、是好的」,自然接受五月天的轉向。

對照閃靈樂團的經驗,由於其樂團成員強烈的政治色彩,與歌詞中重新詮釋台灣大歷史的氣魄,至今仍有不少歌迷秉持著「我只聽歌,不要談政治」的心態。相對於閃靈,五月天的「政治出櫃」可以做得如此輕而易舉,並不是件這麼簡單而自然的事,中間牽涉了不少手法上的運用。


為了規避可能的風險,「寄身」就成了必要的手段。「寄身」於《黑暗騎士》與《蘭陵王》的背景之中,一方面可於被指控之時,藉由重新詮釋,恢復其樂團的「清純性」(還是沒有貶意);另一方面,則可達到最高的傳播人氣。〈黑暗騎士〉的作法,是聚集兩大天王五月天與林俊傑的高人氣,〈入陣曲〉則是靠《蘭陵王》來加持人氣,使得所謂敵人(689?)不敢輕易犯眾怒,站出來指責。(仔細想來,五月天對議題發聲的初試啼聲,23屆金曲獎會場,同樣運用金曲獎的「正當性」與瞬間高人氣傳播度,換取最大可能的支持度,其實是同樣的操作模式)換句話說,只要想辦法讓這首歌盡可能達致最紅的地步,即使不是每個人都支持背後的思想,也會因看見支持與喜歡的人數眾多,而不敢多說話,並慢慢接受──教戰守則:只要支持的人數夠多,任何事情都自然能夠被「合理化」。

    (但當然仍有不少其他聲音產生。觀察〈入陣曲〉的影片留言板,會發現所有的留言都是正面的,但也有不少留言被公司的帳號刪除了──「合理性」總是經過篩選而成的。)

以上這些分析,可能只是剛好產生的現象,但卻剛好殺出一條可以走的血路。其實一般而言,這首歌最顯而易見的意義,就是為關心議題的人出一口怨氣,達到歌曲昇華與救贖的效果。許多基於各種「奇妙理由」,曾經對五月天感到「不齒」的人(有趣的是,這群人與「關心議題的人」大量重疊),這次都在網路上大聲替五月天宣傳與「站台」,甚至說從此願意稱五月天一聲「搖滾樂團」,可見這一次的作為,對某些人的印象扭轉有多麼的強烈。

    這樣的作為,可能才是五月天潛藏不出的「初衷」吧;五月天藉由這次的「行動」,獲得了更多群眾的支持,如果他們真的決心要走上這條「不歸路」的話,這將會是相當好的第一步,也為下階段的思想傳播,建立堅實的閱聽群眾基礎。


群眾如水如風颱

    這是反用流行音樂商業操作模式的極大化,深入結構之中,反過來操作結構,達成自己的目的;以此而言,我覺得五月天操作得相當精采。

    MV公布的這兩天,剛好也是天兔颱風來到台灣附近,攪亂美好中秋假期的時候,或許就這麼剛好,使得大家只能乖乖待在家裡上網,使得這首歌短期之內的傳播速率達到極大化(20號公布,21號晚間點閱率已突破一百萬人次),因而造成更大的話題,一天之內,也已有不少新聞報導這支作風強烈的MV了。

    流行音樂可否傳達社會正義價值?這問題並不容易回答,但這可能就是一個相當值得觀察的例子。相信這也不會是五月天的終點,必然還有更多「好戲」在後面等著;因為這支MV,也就是將最近的議題「呈現」出來而已,是否達成進一步的對話與辯論,就端視引發議題的源頭──也就是五月天──是否能拋出更多的話題與空間讓大家討論了。

    不要以為五月天挾著強大的群眾後盾,他們做的事情就必然會獲得支持。流行音樂市場是相當現實的,只要一個腳步踏差,讓歌迷覺得他們的過去形象不再,很快就會從天王級地位掉到乏人問津(請大家想想曾與五月天同期競爭的神團5566)。尤其他們的演唱會總是主打帶給歌迷強烈追求夢想的感動(其實是一種社會現實無法帶來未來想望所造成的悲劇性夢想荒潰之心理彌補),當給自己帶來夢想的樂團不再談及「夢想」,而總是讓人看見醜陋、赤裸裸的社會現實時,歌迷是否還會繼續支持下去呢?群眾如水如風颱,五月天可以藉著颱風來襲呼風喚雨,也可能在一條簡單的陰溝中翻潰「方舟」;如果他們真的有志朝這條路走下去的話,這就是必然遇到的困境。


    不管如何,深刻洞悉與操作流行音樂的商業運作模式,並在流行文化與傳達思想中取得平衡,是五月天接下來必須面對的挑戰。他們不是說想效法The Beatles只出到第十張專輯嗎?或許我們可以期待最後一張擺脫一切束縛的驚世之作吧!

本文刊於2013.9.25 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26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