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電視劇《燦爛時光》的時代感與「民歌40」之「唱自己的歌」問題


之前當兵的時候沒有追到《燦爛時光》,回台北之後多少看了一點,不過已經不是二二八時期了。

今天看了一下,竟然好像做到民歌時期了,一群大學生抱著吉他,但好像從沒彈過那樣站著坐著,大概又要做「唱自己的歌」=民主自由萌芽這種神話。醒醒吧,那個時候的意識明明就是「中國人」唱自己的「中國」歌,拿來套現在的獨立樂團或者音樂等於抗爭,說那是思想的萌芽之類的,根本就是一件很爆笑的事。






也不是不行,因為確實有些關連,但好像沒什麼人意識到這中間微妙的差距,看到很多自稱台獨份子的人一廂情願認為民歌是抗爭音樂的起源,我倒覺得比較像是搞「民歌40」的那些人自己搞出來的歷史詮釋。歷史起源嘛聽起來很厲害誰不想搶一下?都還有人說文夏是抗爭樂團的起源了,看來也沒什麼是不行的。


不過不是要說這個,而是這部片怎麼可以從戰後到民歌時期,都可以做得這麼沒有時代感呢?說是民歌時期,那個大學生裝束根本就不像那個時代,還比較偏向現在文青中的「復古」裝扮。畫個海報舉個白布條,那個字體和美學模式也完全不像那個時代,整個畫面看起來,說是現代的大學生我也會相信。戰後時期其實也不是很像啦,不過因為服裝不同所以還好。


倒也不是說一定要裝得多像多像,因為歷史畫面的詮釋總會一個極限,有時大致像了,給人一個「時代感」也就夠了,像關公坐在椅子上讀春秋,我們現在看了也覺得挺正常的。但總不能拍出一個畫面,但一點時代感都感受不到吧?拜託給我一點可以「想像」的空間好嗎?這個導演和製片都很有問題。



還有劇本不知道在搞什麼鬼,完全無法傳達一個時代的精神核心,我已經站在時下流行的「民歌40」好棒棒的寬容角度來看這個片段了,還是不知道李天明講那段關於音樂不分語言國界的話哪裡厲害,為什麼另外兩個吉他社瞎妹會覺得這段話很厲害。不僅劇本寫得不好,演員也沒有任何想傳達的意念,比較像在念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