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間音樂研究的前瞻性
過去的台灣民間音樂錄音,「保存」、「搶救」民間珍貴藝術為首要目的,較重視作品的「經典性」,七零至九零年代由民間、政府發起的多次民間音樂錄音計畫多有這種取向。透過民族音樂學者的研究取向與學術視野,這些錄音決定了何為「經典」,如陳達的錄音即因此廣為人知,但也因而排除了更多未被發掘的聲音進入研究視野的可能。
民間音樂被定位為「過去的」、「即將消逝的」,雖則發人思古之幽情,卻並不符合如今民間音樂發展的現況──這些音樂並未「消逝」,而是像它們被流傳下來的過程一樣,有其傳承與創新,遺忘與揀擇──大多被我們(高級知識份子)視為即將死去的音樂,至今仍生機勃勃地活絡於民間習俗與信仰儀式之間。
這套錄音雖然也以保存為主要目的,卻別開生面地保留了這些傳統藝術的「現代樣貌」,甚至具有「創新」的概念,民間音樂不再包覆於「消逝」的悲情中,它也可以具有前瞻性和未來性。
選取內容的豐富脈絡
陳明仁與周定邦皆為台灣文學作家,對於民間文學皆具有相當的熱忱,方能多方選取不同的文學資源;而同時身為唸歌藝術保存人的主編周定邦,則具有更為寬廣的民間音樂視野,不同於民族音樂學者的研究取向。
本系列的唸歌部分選入三部坊間不易見錄音版本的《辛酉一歌詩》、《百花相褒歌》、《百草問答相褒歌》,並邀請新生代唸歌藝生演唱,展現近年的唸歌傳承成果,能有這樣的嘗試相當不容易。坊間近年出現不少楊秀卿的新錄音,楊秀卿女士無疑是當今最重要的歌仔仙,但由於出版者對於唸歌傳承脈絡的陌生,使得更多重要的聲音至今仍被遺忘,本系列選入眾位後起新秀,加上呂柳仙、吳天羅、楊秀卿、王玉川、陳美珠的錄音,方足以豐滿將近一百年來的台灣唸歌發展脈絡。
褒歌部分延請曾採集金山、平溪、雙溪等相褒歌錄音的大功臣林金城,再度補足褒歌近十年來的發展脈絡,結合過去的多冊資料,為臺北地區褒歌發展脈絡留下彌足珍貴的資料。恆春民謠部份,不僅收集了三位藝師陳達、朱丁順、張文傑的錄音,以及多位目前仍傳承著恆春民謠藝術的在地歌手,更收錄了兩位年輕藝師的作品,為恆春民謠的發展增添了前瞻性,證明「傳統」不只是過去的代名詞,也可以是年輕世代可資學習的「技術」之一,更證明了恆春民謠在民間仍維持著傳承活力。
本系列收錄的唯一一部台灣傳統戲曲(附DVD),是由王藝明布袋戲劇團製作的台灣歷史布袋戲《台灣英雄傳:決戰噍吧哖》,這部戲在布袋戲戲偶藝術與題材的創新上均有所突破,也代表了台灣現代布袋戲發展的現況,也與過去純粹保存傳統布袋戲錄音的取向有很大的不同。
民間音樂與民間文學研究的價值重審
本系列與過去民間音樂錄音最大的不同,在於本系列本以「民間文學」為主體,故以書本附上CD的方式呈現,與過去以音樂為主、文字為輔,專輯設計為CD附上歌詞本的民間音樂錄音有所不同,也不同於過去介紹民間音樂的論文附上CD的形式(如徐麗紗、林良哲著《恆春半島絕響:遊唱詩人──陳達生命之旅》附上陳達的兩張演唱CD)。本系列書本中的內容為CD內容的完整歌詞與介紹,使書本中的「歌詞」與CD取得平衡的地位,「歌詞」不再是民間音樂的附庸,而是具有文學價值的「文本」,值得獨立欣賞與詠頌,也間接肯認了民間文學在台灣文學脈絡中的重要意義。
民間音樂與民間文學雖然只有數步之遙,但在台灣學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地位。民間音樂得步學術殿堂之上取得「經典」之位,民間文學因其位居「台灣文學」的分類下已居弱勢,在文人化取向的文學研究中,只顯得更具邊緣性,甚至往往不被承認為「文學」之列。實則廣大的民間文學藝術往往為精緻化的「文人文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不只是直接的靈感創作影響,更包括整體台灣文化的潛移默化、文化性格的影響,都會感染台灣文學創作者的整體氛圍,故民間文學自有其不可抹滅的地位。
本系列套書的編輯方式即暗含重塑台灣民間文學經典性的用意,並在文字與聲音的比重之間,重新衡量民間音樂、民間文學失衡的價值;再以全羅及漢羅對照的方式來呈現文字,在保存原汁原味台語聲韻的同時,也使向來以「漢字」獨大的台灣社會,可以意識到台語書寫必須及早取得共識的迫切性,使得台語教育與文字記錄等得以全面落實。
這套書的完成,不管在音樂、文學、語言意識上,皆具有許多前瞻性的觀念引導,也提示了現階段民間音樂、民間文學研究皆尚有許多未完成的工作,等待後起之秀接續為之,方能創造對台灣文化發展最有利的沃土。
※《台灣民間文學有聲書》系列:周定邦主編策畫、陳明仁總監,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收錄《島嶼敘事─台灣唸歌》(分1、2集)、《台灣風雅─台灣褒歌》、《半島月琴ê心聲─恆春民謠》、《台灣英雄傳:決戰噍吧哖》共五冊)
本文原刊於 極光電子報 2015.6.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