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蘭庭崑劇團《玉簪記》講座心得

聆聽這場講座,讓我獲得更多老戲新編的創作思維,更感受到蘭庭崑劇團推廣藝術的用心。

    團長提到,她很認真地帶著兩位主要演員拜訪琴、棋、書、畫各門專家,讓演員直接體會中華文化的精髓,有助於上台發揮,我覺得這確實是相當好的訓練。自從學古琴開始,看戲曲與古裝劇變得格外痛苦,古代文人有不少彈琴的畫面,但大部分製作只願意讓演員做做樣子,甚至搬出古箏來胡亂撥弄,看在我的眼裡,不管彈琴的畫面有多麼唯美,都無異於煮鶴焚琴。曾見戲曲演員順著劇中角色需要,在台上當場揮毫寫大字與畫山水,立即博得滿堂喝采;那時我就想,不知何時才能看到演員在台上彈起古琴來,即使只是假彈,只要指法對了,我也會感動到痛哭流涕吧。如今這個願望終於要實現了,不由得雀躍欣喜。

此訓練讓演員親身體會琴棋書畫之美,絕不僅僅是方便上台演出而已,更擴充了演員的文化視野,對他們將來的演出必定也有很大的幫助;畢竟,戲曲演員詮釋的大多是古代文人,讓他們體會古代文人的文藝氛圍,對整體的戲曲詮釋必有相當正面的幫助。欣見蘭庭崑劇團這麼有眼光與膽識,能為演員著想,不只培養他們的當下,更將眼界放遠,培養他們的未來。

為了讓古典戲曲適應現代舞台演出之需要,將過去的老劇本整編為一晚的戲,變得極其必要。曾觀賞李惠綿老師整編、同為蘭庭製作之《長生殿》,讓我這十足的《長生殿》迷大開眼界。李老師對整體戲劇氣氛之掌握、劇情調度之拿捏,皆相當嫻熟,不僅深潛古典文本,更擁有現代觀眾美學之敏銳度,大手筆將古典與現代重新調和。信手拈來,連一齣〈觀浴〉的插科打諢,都直探深宮黃門之內心慾想世界;大筆一揮,讓楊貴妃死前作足哭怨,與對唐明皇的感恩與懷念,補足了〈埋玉〉的悲劇性,當然也讓觀眾如我,陪她一起哭到死去活來。


    聽李老師與團長小小「爭論」戲文該用新編還是原作,其實是個頗有意思的詮釋問題。張于湖初會陳妙常,眼裡看到的,到底是陳的「色」,還是「藝」?我想原作的意思應只有「色」無疑,即便如今,男男女女誰相見不憑著第一印象?應該是說,因為只是初相見,當然只能看到「色」啊。但如今女性意識抬頭,編劇與團長皆為時代新女性,自然不甘張于湖只是基於「色」就看上陳妙常,並以此為情感基礎,發展為〈手談〉一折。我認為是否修改,還是要看整體戲劇之需要;或可詮釋為陳妙常註定因看破張之「色相」而選擇潘必正,較有鋪排層次;或詮釋為張于湖共同賞愛「色」、「藝」而更加悵惘,較有人物深度。另也得考慮觀眾喜愛程度;或使觀眾理解張于湖的愛並不淺薄,提倡較健全的愛;或乾脆將張于湖作得更淺薄更「色相」,來個「薄」進而「脆」,我想扳破臉面的那聲脆(「啐」?),必然也是動聽的。

    總之,改編舊劇目不只是濃縮的問題而已,也牽涉更多古今觀眾視野的差異。該如何拿捏,至今當然仍沒一個準,但我想藉由這次的改編,戲曲界必能獲得不少珍貴的思辨經驗。

    最後談談溫宇航老師與郉金沙老師的現場示範演出。曾讀過中國崑曲演員張軍的訪談稿,談他怎樣不怕死地走進大學校園推廣崑曲,起初根本沒幾個人,但他不放棄,即使只有一個人,也照樣賣力講賣力唱;直至十年後的今天,上海的崑曲界終於逐漸養出年輕觀眾群。我想台灣也差不多在同樣時間,經歷了這樣的轉折,同樣有一群傻傻的人默默地做,不停地走進校園推廣戲曲之美,連我自己,也是在類似的情境下開始接觸戲曲的。

見到越來越多劇團願意進入校園與中學生、大學生接觸,推廣古典戲曲,當然感到相當欣慰。因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我們的上一代斷裂,也就是工業化經濟極度蓬勃發展下的那一代,美日現代文明的影響與轉化甚劇,幾乎使得他們丟失了大部分的傳統文化觀感,或者是說,他們仍有許多文化基底,但不知道、甚至不願意交給我們下一代年輕人。

年輕人無法由父執輩得到傳統文化的滋潤,包含古典戲曲在內的許多傳統技能與專業,皆面臨時代淘汰的壓力。此時最快的作法,就是直接走進校園,借用教育殿堂的權威性與正當性,重新包裝與宣傳傳統文化。當然這樣做可能產生後遺症,如權威性加速傳統文化進入「博物館殿堂」的可能,因而失去了戲曲本身的草根平民氣息。不過目前還很難說,因為推廣得根本還不夠多,但很明顯地,這是現在最可行也最快速的方法。

    也曾參加過台灣豫劇團朱海珊老師的演講與團員現場展工夫,我發現「直接將東西擺在你面前」確實是個很不錯的方法。戲曲藝術對現代人來說,絕對有足夠的陌生度與稀奇度,不管是唱唸作打,只要現場展演出來,立刻可以讓觀眾目瞪口呆,連看過不少戲如我,都感受得到現場近距離的演出的震懾,甚至產生難以言說的感動。我相信台灣的戲曲實力絕對沒有問題,只要認真聽認真看一定會喜歡,但未必聽一次就有感覺,那就讓觀眾聽更多次,總有一天他們受到感動,這張鐵票就跑不掉了。

講座的最後,是溫老師與邢老師的現場示範,兩人深情對唱〈秋江〉的重點曲目。時間似乎凝結了,他們的繾綣對唱傳遍整間大教室,不需要用麥克風,聲音雖不大,穿透力卻非常強,但入耳也不會不舒服,反而覺得入耳通體舒暢。這是戲曲唱腔最美的地方,經年累月訓練才得以駕馭的幽微美感。


我的心隨著悠揚歌聲飄呀盪的,就像與他們同處一艘小舟,為他們的處境心焦難過,但又無可奈何。如果我是潘必正,會如何抉擇呢?我想只會更痛苦而已吧!這就是戲曲的魅力所在,總能吸引觀眾為之哭為之笑,如同劇中人物就是我一般,他們的抉擇,也直接映射了我內心的想望。而最後他們做出的決定,或者命運給他們的安排,總是那麼地出人意表,卻又那麼地直中心扉,讓人窩心讓人掉淚,我想這就是戲曲最吸引我的地方吧!


最後,當然還是要推薦一下蘭庭崑劇團的《玉簪記》啊,我完全信任編劇李惠綿老師,一定會將這齣戲最精華的部分展現出來,大家快去買票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