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由「製造內容」→「製造流行」:流行音樂雜談


到了這個時代的流行音樂,能夠傳達的訊息量越來越低了,就算如何努力提高自己的表達力,但大眾能接收到的卻越來越低,這可能就是走向洗腦歌的原因吧。


最後乾脆不表達東西了,或者訴諸國際化的淺顯內容,讓傳播、再製的人氣與過程直接成為歌曲傳達的內容,這大概也是不得不的方向。


SNH48新專輯《夏日檸檬船》專輯封面





昨晚聽了SNH48的新專輯有感,敏銳的流行文化製作者,早已跳脫了「製造內容」的模式,開始在「製造流行」了。


但並不是說過去的音樂製作技術不再重要,而是變成大家都有的基礎,如何敏銳地抓住流行文化中符碼再製,才是兵家必爭之地。不過相對而言,音樂聽起來也有越來越稀薄的感覺,因為重點是音樂背後裝載的視覺與符碼,舉例而言,就像SNH48裝載的萌系以及「日系中國新流行系譜」的轉化。


當音樂聽起來不再只有「音樂」,就會有很多在上個世代受益或固著的聽眾起來跳腳,進而產生崇拜或懷舊實體的潮流,但我認為並沒這個必要。就算現在開始大家一起聽實體,也一樣是用這個時代「視覺化」的聽覺模式在聽老唱片了,時代過去就過去了,沒必要硬把幾十年前的身體塞在自己身上,我看了很不自在。


我的意思是說音樂的質感已經隨著現代人聽音樂的載體而在改變,就是以前會製作適合黑膠或CD聆聽的音樂,現在則製作適合串流、臉書、Youtube、智慧型手機播放的音樂。


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串流vs實體」這個二元對立(?)的框架,無助於我們了解現在的音樂趨勢,喜歡聽黑膠、cd沒什麼不好,但不適宜用過分崇高的心態來看這件事。我相信在蟲膠之類的出來的時候,也會有一堆人推崇「肉聲」,排斥機器的聲音,現在在做的實體崇拜,其實也跟那時候沒什麼差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